一把售價較高的刀具可能最終證明其成本要遠遠低于售價更便宜的同類刀具。例如,如果一把刀具的售價比其他刀具高3倍,但其加工性能卻比其他刀具好5倍,那么,它的實際成本就要比售價較低的刀具低40%。
當然,高檔刀具并不總是能夠提供好5倍的加工性能,但同樣,它的售價也并不總是貴3倍。通常,同類刀具的價格差距不會那么大,但上述原則卻是一樣的。難點在于如何精確地量化一把刀具的加工性能。
雖然從理論上說,對于一種特定的刀具,建立一系列性能評價指標是可能的,但是,其實際加工性能卻可能因為各種變量(包括加工機床、工件材料、刀具夾持、工件夾持和冷卻/潤滑等)千差萬別而大相徑庭。這就意味著,評估一把刀具加工性能唯一精確的方法,就是在應用該刀具的特定加工的真實條件下進行切削試驗。
對刀具加工性能進行定量評估是一種比較直截了當的方式(尤其是在大批量加工的生產環境中)。一把刀具的加工性能可以按照切削時間或加工的工件數量來衡量。
然而,在一些加工批量較小的生產環境中(如模具加工),一把刀具在其壽命期內,可能會用于幾種不同的加工,或者用于定期進行的重復加工,因此,為了實現對刀具壽命和加工性能的精確評估,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需要采用專門的新技術——如配備了射頻識別(RFID)裝置,用于監測刀具使用狀況的刀具夾頭。
刀具制造商向用戶提供切削試驗程序是一種常見的做法。這些程序可以產生“雙贏”的效果,一方面,供應商可借此獲得展示新產品的機會;另一方面,用戶則有可能改進其加工工藝。獲得的益處可能并不僅僅是延長刀具壽命:通過大大縮短換刀時間和停機時間,節約的加工成本也應該相當可觀。此外,通過切削試驗獲得的刀具知識可能極具價值:可以實行新的加工理念、加工方法或加工策略;可以通過采用新的和正在開發的刀具技術,組合或省略加工工序。
以下例子表明了進行這種切削試驗,以及選用合適的立銑刀(盡管這種刀具價格較高,但與比較便宜的刀具相比,卻能夠大幅度降低加工成本)的重要性。最近,某個制造商在加工中使用了一種性能先進的立銑刀,使每個工件的實際加工成本降低了50%。由于這種立銑刀采用了金剛石磨制刀槽、內冷卻結構和預先制備的切削刃幾何形狀,使切削速度提高了22%,進給率提高了85%。
在相同的時間內,這種價格較高的刀具可以加工41個工件,而廉價刀具只能加工9個工件。如果用恒定的刀具壽命和每小時機床成本來計算,即便高檔刀具的價格是廉價刀具的2倍,其每件加工成本也可以降低51%。事實上,為了與高檔刀具的總體性能水平相當,廉價刀具就必須將其價格再降低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