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結構設計如何考慮塑性及彎矩調幅的?在對建筑工程進行建設中,運用鋼結構工程進行設計,不僅能夠使得建筑工程具有更大的跨度空間,同時還存在著安裝便利、造價成本較低等優勢。那么,針對大家關心的問題,鋼結構設計如何考慮塑性及彎矩調幅的?下面小編在此解答下。
鋼結構設計如何考慮塑性及彎矩調幅的?
彎矩調幅是指在彈性彎矩的基礎上,根據需要適當調整某些截面的彎矩值。通常是對那些彎矩絕對值較大的截面彎矩進行調整,然后,按調整后的內力進行截面設計,連續梁是塑性及彎矩調幅設計最適合應用的領域,對梁端進行彎矩調幅的原因是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
因為在梁端形成塑性鉸之后,仍然具有一定的承載能力。因而可調幅讓梁端彎矩調小一點,而增大梁跨中彎矩。
1. 塑性及彎矩調幅設計宜用于不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下列結構或構件:
(1)超靜定梁;
(2)由實腹式構件組成的單層框架結構;
(3)2層~6層框架結構其層側移不大于容許側移的50%。
(4)結構下部1/3樓層的框架部分承擔的水平力不大于該層總水平力的20%;或支撐(剪力墻)系統能夠承擔所有水平力的框架-支撐(剪力墻、核心筒等)結構中的框架部分:
2. 塑性及彎矩調幅設計時,容許形成塑性鉸的構件應為單向彎曲的構件。因為雙向受彎構件,達到塑性鉸彎矩、發生塑性轉動后,相互垂直的兩個彎矩如何發生塑性流動是很難掌握的,
3. 結構或構件采用塑性或彎矩調幅設計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1)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設計時,應采用荷載的標準值,并應按彈性理論進行計算;
(2)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設計時,應采用荷載的設計值,用簡單塑性理論進行內力分析;
(3)柱端彎矩及水平荷載產生的彎矩不得進行調幅。
4. 采用塑性設計的結構及進行彎矩調幅的構件,鋼材性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屈強比不應大于0.85;
(2)鋼材應有明顯的屈服臺階,且伸長率不應小于20%。
5. 采用塑性及彎矩調幅設計的結構構件,其截面板件寬厚比等級應符合下列規定:
(1)形成塑性鉸并發生塑性轉動的截面,其截面板件寬厚比等級應采用S1級;
(2)最后形成塑性鉸的截面,其截面板件寬厚比等級不應低于S2級截面要求;
(3)其他截面板件寬厚比等級不應低于S3級截面要求。
對構件的寬厚比采用區別對待的原則,形成塑性鉸、發生塑性轉動的部位,寬厚比要求較嚴,不形成塑性鉸的部位,寬厚比放寬要求,使得塑性設計和采用彎矩調幅法設計的結構具有更好的經濟性。
6. 構成抗側力支撐系統的梁、柱構件,不得進行彎矩調幅設計。
7. 采用塑性設計,或采用彎矩調幅設計且結構為有側移失穩時,框架柱的計算長度系數應乘以1.1的放大系數。
8. 彎矩調幅設計時應符合以下規定:
(1)當采用一階彈性分析的框架-支撐結構進行彎矩調幅設計時,框架柱計算長度系數可取為1.0,支撐系統應滿足相關規范的要求。
(2)當采用一階彈性分析時,對于連續梁、框架梁和鋼梁及鋼-混凝土組合梁的調幅幅度限值及撓度和側移增大系數應按下表的規定采用。
9. 進行塑性及彎矩調幅設計時,除塑性鉸部位的強度計算外,受彎構件的強度和穩定性計算應符合相關規范的規定,受壓構件的長細比不宜大于130εk。
10. 當鋼梁的上翼緣沒有通長的剛性鋪板或防止側向彎扭屈曲的構件時,在構件出現塑性鉸的截面處應設置側向支承。該支承點與其相鄰支承點間構件的長細比λy應符合相關規范的規定。
11. 當工字鋼梁受拉的上翼緣有樓板或剛性鋪板與鋼梁可靠連接時,形成塑性鉸的截面應滿足下列要求之一:
(1)正則化長細比不大于0.3;
(2)布置間距不大于2倍梁高的加勁肋;
(3)受壓下翼緣設置側向支撐。
12. 用作減少構件彎矩作用平面外計算長度的側向支撐,其軸心力應為能承受沿被撐構件屈曲方向的支撐力。
13.所有節點及其連接應有足夠的剛度,應保證在出現塑性鉸前節點處各構件間的夾角保持不變。構件拼接和構件間的連接應能傳遞該處最大彎矩設計值的1.1倍,且不得低于0.5γxWxf。
14. 當構件采用手工切割或剪切機割時,應將出現塑性鉸部位的邊緣刨平。當螺栓孔位于構件塑性鉸部位的受拉板件上時,應采用鉆成孔或先沖后擴鉆孔。